療癒的食物來自情感的記憶連結
2020/10/22 17:36
記者|李晴晴 圖|K5新聞中心地區:台灣桃園

你曾有過心情不好,工作壓力大就想大吃一頓?或是看到繽紛可愛的甜點,立即感受被療癒的經驗嗎?食物絕不單單只是溫飽肚子,當我們將食物放進口中時,會有各種氣味,層次和感受,總會想要與最愛的人分享這份喜悅,有著內心深層的情感聯繫,因而讓人融化、療癒人心。
要成為「療癒食物」可是有條件的。以科學的角度來看,療癒食物必須具備高熱量,高鹽高糖份的特質,可在大腦中形成獎勵迴路。而賞心悅目的甜點蛋糕,之所以成為最受歡迎的療癒美食,是因為糖可讓腦中的快樂要素增加,視覺上也能讓心情變好。精神科主治醫師楊聰財就說:「甜點大部分是比較精緻的食物,屬高熱量,新下視丘有跟著做調整,暫時性的提升腦裡血清素,邊緣系統能有被安撫的作用。」
以情感的層面來看,療癒食物則與人際關係有關。人的口味並不是隨時可以改變的。童年時對某種菜餚的記憶,獨一無二的氣味,具有懷舊或情感價值,讓人可以得到歸屬感及感受情感溫度的食物,最能療癒人心。這也是〝媽媽的味道〞總是令人魂牽夢縈的原因。
在貧乏的時代,一個不會表達情感的父親,能讓孩子們感受並牢牢記住被關心和愛的〝證據〞就是食物。知名導演吳念真在回憶與父親之間的情感道出,記得三歲時父親用筷子戳起一個白色魚丸搖晃著要他靠近,當他咬了那顆魚丸,覺得那味道真好,吃完後或許不過癮,竟然哭了起來,而父親也笑了出來。魚丸的味道父親的笑容至今他依然記憶猶新。
父親最後在醫院時,為了提升食慾,他將父親最愛的紅燒肉換成紅燒虱目魚,為躲避護理人員,父親躲在布幔後,淋著醬汁大口大口趴著飯,沒吃完還悄悄的跟我說:「幫我收好,下餐還可再吃!」那種開心滿足的樣子,永遠停在他腦海中。沒想到,紅燒虱目魚竟是成了為父親煮的最後一道菜。而白色魚丸和紅燒虱目魚也成了他對父親一輩子的情感連結及最深的記憶。
食物富含了生存的基本能量,更蘊藏了愛與情感,成為打破時間空間各種界線的強大力量和共通語言,更從個人無限延伸到家庭、團隊、甚至世界各個角落。
國際米其林二星主廚江振誠,在紀錄片「初心」裡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在結束營業的前一晚,唯一的一次為團隊做餐,幾十年的法式料理功夫,選擇的是牛肉麵。廚房裡的背影沉穩而全神貫注,把對Restaurant Andre、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夥伴、以及最佳拍檔的妻子,多年來的深厚情感及感謝,用心細細熬煮,濃縮在這鍋誠意滿滿香味四溢的牛肉湯中,親手送到每個人的手中。夥伴感動驚喜地說: 這是台灣的味道。主廚則溫和微笑的說: 對。簡短樸實的對話,卻道盡了思鄉遊子濃濃的鄉愁,以及一位主廚對料理的初心,和要回家的歸心。
如果說最美的風景是人。那麼,最美的食物是什麼呢?「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說道:「他不是美食家,他只是熱愛美食的人,用吃貨的感官,去發現食物的美,並通過食物的美來體會人與人之間,人與食物之間的微妙情感。
每當劇組人困馬乏的時候,他會親自下廚,做一鍋紅燒肉激發大家的鬥志。工作人員想起導演曾說過的一句話:「最美的食物就是慰藉心靈的食物,我們吃了他做的飯後,就沒有脾氣了,心甘情願被他折磨。」導演陳曉卿認為,最美的食物是人!
民以食為天,下次用餐時,更要好好享受這一片天!並感恩及珍惜記憶中那熟悉的味道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