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蓋平行宇宙秘密的兵馬俑異國藝術
2018/01/10 13:05
記者|卓晴晴 圖|卓晴晴地區:台灣桃園

帝王陵墓是帝國的形象工程,帝國越是強大,帝王陵墓也就越是宏偉,現今發現的兵馬俑坑,就是秦始皇陵墓盛況的一個表現。這些形態各異的陶俑,與整個皇陵墓的設計,就是要現實這完美主義的「藝術作品」,也為研究秦文化提供了宇宙訊息的重要線索。
若將東周列國「陶俑」、戰國晚期「秦俑」、秦始皇期「兵馬俑」置於秦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進行邏輯性的考察,會發現藝術手法與藝術風格的不同。秦王時期的兵馬俑多了「質」的差異。
幾千個皇陵裏的兵馬俑,沒有一個面部是雷同的,雖然在秦代陶塑工藝已相當成熟,但要實現那麼多面部輪廓不一的兵馬俑,難度依舊很大,因此,有傳言誤解這些兵馬俑中其實存在「活人俑」。
活人俑指的就是「人殉」,是以活人陪葬墓中的殘酷作法。人殉興盛於殷商時期,貴族大墓中,都有出現人殉。不過秦國並不鼓勵這類當時被視作陋習的人殉習俗,而將其廢除,演變為既保有傳統,又獨立革新的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秦始皇是將「俑」代「人殉」推至頂峰者。
從分析秦始皇陵的作品中,會發現從未見過的「以人和動物為主題」來表達「藝術目標」的創作形式,除了發現驚人數量的兵馬俑外,另一個讓人亮眼的部分為百戲俑、銅車馬、青銅水禽等製作工藝。其製作工藝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宛如橫空出世般出現,這些現象引導我們從更大的時空範圍內,去進行綜合性思考。以考古角度被初步認定這些物品出現的原因,是意味著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運行。若將其分析追朔到張騫通西域之前,中西文明其實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交流曆程。
文化交流的使者們將源自地中海區域希臘、波斯的雕塑理念帶入中國
根據「秦兵馬俑」的藝術風格,恰巧與阿富汗出土的彩繪陶俑上相近。而秦皇陵附近出土的舞女及馬戲雜耍雕塑,都明確地表現出運動中的骨骼、肌肉和肌腱結構,可看出創作者對人體解剖學、運動力學的精確掌握,於逼真程度上能與希臘大師的作品媲美,而這種藝術風格在此階段的東方文化中並不多見,更說明了秦兵馬俑的藝術淵源。
特別是以原大彩繪「青銅水禽」來看,發現其鶴、鵝、雁,是和演奏樂器的陶俑一起被發現,其藝術型態所要表現的是一支由十五位樂者組成的樂隊,通過演奏樂曲,讓水禽隨音樂節奏的變化翩翩起舞的場景。文物保護專家在對這些水禽進行修復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東方少見、而在地中海常見的青銅器製作工藝的痕跡。這些工藝在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器上,是少見未見的,反而在公元前6~5世紀,埃及、希臘和羅馬等地中海地區的青銅雕塑上卻被廣泛地使用。
另一方面,從隸屬兵馬俑坑內之修陵人亂葬中,驚現2200年前的大量「洋勞工」白骨。經DNA數據參照,其中一具確定為「歐亞西部特徵」的波斯人人類遺骸,死者生前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工。由此可證當時「洋勞工」已來到中國,其意義猶如在金字塔修建者中,發現了東方人一般,除了在東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外,其秦始皇陵中所見的文化因素,與遙遠的地中海沿岸、波斯帝國之間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是否意謂著平行宇宙的正潛藏在裏頭等著被探尋。
兵馬俑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俑群,也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寶,雖雄壯的俑軍陣曾沉寂千年,但二十世紀的今天,在考古工作者不懈探索中,被重新點燃了新的生命,即將再次走向了新的輝煌。
陵墓打造雖費時費力,卻展現:做最好的表現、最質感的藝術精神。難得的是,兵馬俑之藝術體現並沒有妨礙到其作為該地區的獨立合理發展性。這展現了秦始皇對良好文化的包容、接受與學習的雅量,那種致死都不曾放棄所嶄露的宏偉野心與堅持,讓這自然呈現的創作藝術中,流露供後世學習的精神:清楚制訂目標,堅持不放棄的全力以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