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跳樓自殺身亡重啟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2018/03/08 10:40
記者|鄭聖玲 圖|網路後製地區:台灣高雄

去年結束兩個月的暑假,開學不到一周,卻接連傳出兩起高中生跳樓身亡的悲劇,震驚社會。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她們會在花樣年華,選擇走上絕路,堅決的結束自己的生命,留給至親家人無限的悲慟?
在9月6日一早從自家頂樓跳下的吳女,是這學期剛進入北一女的新生。之前就讀北市明星國中時,因成績優異,得以保送第一志願,但她不想在過於競爭的學習環境造成壓力,希望選讀師大附中。學醫的父母卻堅持要她念北一女,期望她能跟媽媽和姊姊一樣,成為北一女的學妹,並在三年後,順利進入理想中的大學。怎料一切看似美好的安排和未來,卻是在錯愕、震驚和家人的悔痛中,畫下無言的驚嘆號!
今天讓我們深感惋惜的,並不是因為她是北一女的學生,而是一個寶貴的生命就這樣消失,突顯出我們社會長久存在的偏差價值觀。即使父母是高學歷知識份子,在升學主義掛帥的迷思下,也脫離不了這殘酷的魔咒,認為只有成績好,讀名校,考上第一志願,才是優秀的,成功的。所以從小灌輸孩子的觀念就是讀書、考試很重要,分數大於一切,學業是生活的重心。除了課業成績要好之外,甚至從小讓孩子學習各種才藝,佔滿了孩子的課外時間,希望孩子多才多藝,贏在起跑點上。說好聽是豐富孩子的多樣學習,實則是剝奪孩子的休閒生活。孩子被一堆強迫的學習佔滿了時間,哪有生活的樂趣和意義可言?
吳女的父親表示,孩子曾表示過活在這世上好累,很不想長大等負面的想法。其實這是孩子求救的訊號,她急需情緒宣洩的出口。無奈她因為即將面對競爭壓力,喪失生存的動力,而父母也忽視聆聽孩子心中的想法,錯失了避免悲劇發生的重要時機。
重視學業,重視成績也不只是台灣教育制度下的產物,其實大陸和香港也普遍存在著這樣的教育問題,孩子因熬不過學習壓力,走上自我了斷絕路的事件,時有所聞。尤其香港在近兩年,中學生自殺案件頻傳,甚至有引發「自殺潮」的趨勢,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究其原因多是課業壓力過大造成的,壓力的來源正是師長和父母對孩子課業的期待。這是兩岸三地青少年的無奈和悲哀,因為幾千年來中華文化就是這樣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和父母: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只有讀書,才有機會出人頭地,只有讀書,才有機會光宗耀祖。
我們都知道紐西蘭、澳洲或加拿大、英、美等國是兩岸三地移民的天堂,因為外國的教育開放自由,眾所周知。有經濟能力,希望給孩子健康學習成長空間的父母,無不想方設法讓孩子有機會接受自由開放的教育洗禮。但諷刺的是,當地補習班得以生存,華人實為大宗。幾乎都是靠這些想要孩子接受正常教育,卻又把一堆額外學習課程塞滿孩子課餘時間的華人父母。可見要想改變父母根深蒂固的「分數至上」,還有很大努力的空間啊!
我們真的希望孩子的犧牲能喚醒仍對成績、名校存有迷思的父母,了解到人的一生絕不是用分數便能評斷好壞,也不是靠讀哪間學校認定成就。嚴長壽先生以高中畢業的學歷,成為眾所敬重的「飯店教父」;郭台銘先生專校畢業,胼手胝足打造事業版圖,成為全台首富,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和示範嗎?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優秀的父母親不能把自己的成就,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虎父無犬子;孩子也不是父母的替代品,父母當年沒達成、沒實現的夢想,冀望青出於藍勝於藍。一枝草,一點露,天生我材必有用,成績不等於成就。如今教育欠缺的是人文的素養和關懷,及對萬物生命的尊重和感恩,生命教育不能再流於形式或口號了。在成長中的青少年除了知識的學習之外,要重視的是人格發展,品德養成,培養獨立的思考力和正確的判斷力,明白自己的優勢,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潛能。更重要的是自我接納和肯定,愛自己就會知足感恩,也才能真正愛別人;尊重自己就會珍惜生命,也才能真正尊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