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能量釋放---地震
2018/03/20 13:05
記者|我愛權力 圖|悲情女王地區:台灣桃園

根據國際新聞回顧2017年下半年至今,全球發生多起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震,其中包括觸發海嘯警報的去年9月墨西哥城7.1地震以及今年1月美國阿拉斯加外海7.9地震。根據過去百年全球地震資料顯示,過去8級以上的強震明顯集中於三大時間點,分別是1900年、1950年以及2004年至今,並證實地球目前確實屬於8級以上的強震活躍期。
(本段引用至台灣地震模型團隊:殺人的不是地震)
依據台灣地震模型團隊在2016年2月發布未來30年台灣孕震構造之發震機率圖,在地震工程界有個俗語:「地震不殺人,但建築物會(Earthquakes do not kill, buildings do.)。」指出地震災害是可以被預防的,透過各方專家探詢歷史紀錄、地質,以及工程地震的觀點,清楚明白目前所處環境的地震危害,加上制定政策與保險制度,期望更精準的達到防災與減災的功效。
經由台灣地震模型(Taiwan Earthquake Model,簡稱「TEM」)估算未來各斷層可能發生地震的機率顯示,其中數條座落於南台灣的構造具有快速的滑移速率,且多數斷層在近百年未發生地震,積蓄較高能量,因此未來發震機率相對增高。
南台灣的斷層分佈雖較密集但長度較短,中規模的地震有較高發震機率,但較大規模地震,如規模7以上地震,相對的機率較低。
中部地區的斷層雖然較長,但是因為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獅潭與屯子腳斷層)以及1999年的921集集地震(車籠埔斷層)發生規模7以上的地震,釋放了斷層上的能量,降低了中部地區地震未來30年發生機率。
花東縱谷的花東縱谷斷層以及中央山脈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大規模的地震,根據台灣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調查,台灣東部現有8條活動斷層,所以,在同一時間尺度,東台灣發生規模大於7的地震機率是全台灣最高。
在這研究報告的2年內,已發生2起地震災害,一件案例是2017年2月6日在高雄美濃區發生芮氏規模6.6的地震,造成台南的維冠大樓倒塌,以及在2018年2月6日晚間11時50分花蓮發生6級地震,造成統帥飯店等建築物倒塌,花蓮所倒塌的建築物是位於米崙斷層附近,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分析,花蓮這起地震屬板塊直接碰撞,而前年高雄美濃的地震非板塊接碰撞,應是累積達一定程度後的能量釋放,雖然這是能量釋放的自然現象,卻造成令人難以面對的傷亡事件。
震災中的溫情
我們抗拒不了地震這天災,每次強震後人們除了要面對心中極大的恐懼,還要協助救災,以及災後重建。尤其在災難現場,我們常看到一群默默堅守崗位的各組救災大隊進到災區救援,各個投入義消特搜的人心都一致,也期待奇蹟出現,這些救災英雄說出心中的心聲:「願意犧牲我們與家人團聚的時間,換得另個家庭的完整擁抱,我願意。」
這一幕幕感人的救援行動,瞬間凝聚所有台灣人的心,出錢出力只為盡一份自己微薄的心力,多救一個人,多給失去親人、家園的人一份溫暖,甚至救援無國際限制,大家共同發揮人類互助的愛,即使語言不同,心的感受是一樣的。
地震震醒了睡夢中的人,也震醒了睡夢中的靈魂,看到屋倒地裂這些怵目驚心的景象,無法再保持冷漠的心,開始想到必須自救救人,感恩這天災讓我們重新團結起來,但看到這些傷亡,皆是因建築物倒塌所造成的,所以建築物的耐震防震技術也是個重要關鍵,加上在強震後,因為激烈的搖動使得土壤顆粒間的水壓增高,土壤顆粒彼此間的接觸力霎時消失,土壤顆粒懸浮在水中,而失去承載能力,造成土壤液化的現象。土壤液化會使樓房傾斜,建商若在高土壤液化潛勢區建構房屋,那麼施工的方式就必須做好基盤改良、打的椿就要穿過液化潛勢區,讓房子較為穩固,減少因地震引發的土壤液化而被破壞。
我們無法阻止地震發生在台灣這土地上,但是我們可以集結眾人的力量,也希望政府加強建築物安全檢測,共同來達到防災與減災之功效,並期許我們在每次地震的教訓中汲取經驗,為下一次地震發生前做更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