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看的歷史建築之美的饗宴
2018/03/20 13:16
記者|心要美不要醜 圖|心要美不要醜地區:台灣桃園

近年,國人越來越重視休閒旅遊活動,以紓解忙碌的生活及工作壓力,並藉此增進與家人、親子的關係。利用周休二日走訪各地,往往會在不同地區,發現跟一般熟知的閩粵傳統建築很不一樣的西洋建築風格穿插其中。近幾世紀,隨著洋人與台灣的接觸,除了因宗教而建的教會教堂明顯有別於傳統建築之外,荷西時期、明清時期,在台灣也留下不少因應軍事防衛或通商貿易而興建的洋樓、城牆和砲台。另外,台灣在日治時期(西元1895~1954年間),除了大量引進傳統日式建築之外,為台灣都市規畫而與日本同步西化的西洋式建築,也如雨後春筍在各處出現。這些不同風貌的建築,往往因建築師的設計規畫,將兩種或更多不同型態的風格加以混合、搭配,形成在台灣帶有歷史痕跡且獨特的建築景觀。以下隨著介紹,欣賞幾種較為常見且風格鮮明的建築形態:
《巴洛克式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特色在於極其華麗誇張的裝飾雕刻,外型也十分自由,常用曲面和橢圓形的空間,講究線條的韻律感和豐富變化的立體感,並用浮雕或雕刻的表現方式,與建築物融合一體。其實在台灣的並不是完整道地的巴洛克建築,應該是傳統閩南式,或日式或洋式混合巴洛克式風格裝飾。
為人所熟知的桃園大溪老街、新北的三峽老街、高雄旗山老街、雲林斗六的太平老街,從建築物的山牆、柱式、台基繁複華麗誇張的裝飾紋樣雕刻,彷彿訴說著台灣建築發展的歷程和往昔商業街屋的繁華。每到假日,如織的遊客徜徉其中,感受盎然古意的同時,也宛如走入時光隧道,體驗百年來社會演進的興衰與滄桑。
《哥德式建築》
在台灣的哥德式建築大都是運用在宗教建築上,位於高雄市愛河畔的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簡稱玫瑰堂),可說是哥德式建築的代表。哥德式建築源自於十二世紀的法國,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哥德」原本的意思是代表頹廢的貶抑之意。最明顯的外觀特色包括尖頂、尖型拱門、肋狀拱頂、飛扶壁,整體風格高聳削瘦,暗示無限向上延伸,以便與崇高的上帝天國相接。
除了構造上的特殊造型,哥德式建築的牆面也被既高且大的窗戶取代,承擔了部分支撐的功能,並應用大量彩色玻璃,拼組成色彩繽紛的視覺美學,造就了神祕燦爛的景象。甚至有許多宗教故事的圖樣,起到宣傳教義的作用,也表達了人們對宗教的熱衷及對天國的嚮往。
世界上有名的哥德式建築,如德國科隆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米蘭主教教堂、倫敦西敏寺大教堂,都是世界著名的旅遊朝聖點。如此錯綜複雜卻又堅實華美的建築結構,令人不由得從心底升起一股崇敬之心,讚嘆建築藝術的無限創意,及帶給人視覺美學的饗宴。
《都鐸式建築》
在台灣清境、花蓮,甚至台北圓山地區,可以看到牆面格狀鮮明,充滿歐洲風格的建築,那就是都鐸式建築。這是在十六世紀前半期風行的英國建築。仿照垂直式的哥德末期的建築風格而建。因為當時正是英國都鐸王朝時期,便以此得名。
都鐸式建築形體複雜多變化保留了歌德式建築的塔樓,屋形構造中間突出,兩旁對稱,山牆有突出或直或交叉的骨架,深色外露的木頭結構和白牆,形成鮮明且極具特色的對比,屋頂也有兩個或三個磚石砌成的大煙囪。
在圓山地區的台北故事館便是一棟融合英國都鐸式屋架和十九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的洋樓,矗立在中山北路旁,十分醒目吸睛。一樓為紅磚造的基樓,二樓則為原木結構,二樓色彩鮮明的鵝黃色外牆,搭配木質構造的格紋,透露出有如童話故事般的迷人風情,因此冠有「童話奶油屋」的別稱,為市定古蹟。
在南投清境也有模仿英式都鐸風格的旅店,精緻古典華美的氛圍,搭配遠山綠地樹林的自然景觀,讓人有如同置身歐洲貴族莊園的錯覺,是想要遠離塵囂放慢步調,洗滌心靈的旅人祕境。
綜觀這些不同風格的洋式建築,為台灣建築景觀妝點出不同風貌,豐富了視野,也在台灣建築演進史上,留下不可抹滅的一頁。下回有機會四處走訪時,邀請您不妨駐足欣賞建築之美,同時遙想當年隨著建築留下的歷史印記,來趟感動與體驗的知性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