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中元普渡了嗎?

2018/09/03 12:07
記者|卓晴晴  圖|卓晴晴地區:台灣桃園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每年在這期間,各大媒體皆會充斥「鬼月」相關新聞、電影和廣告,並在「七月半」中元節慶裏,盛大舉行普渡等宗教活動儀式來祭拜「好兄弟」。以台灣過去習俗顯示,凡是建造、裝潢、打掃新居、搬遷、換工作、結婚...等重要事務,都會避免在這段時間進行,尤其經常聽到長輩苦口婆心叮嚀不要到水邊玩耍、天黑不要太晚回家等禁忌。既然如此看重這些,那表示大多數人,應該都相當瞭解中元普渡的祭祀禮儀和常規才是呀!可實際卻相反,記者實際採訪路人後得知,很多現代人對這種事一翹不通,當雙手拿香祭拜時,心裡不知要抱持怎樣的意念去祭祀,甚至不太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

有趣的是,「鬼月」對台灣百姓的心理是同時存在者恐懼害怕,又參雜著慈悲憐憫和期待眾生得救的複雜心態。深入了解,才得知鬼月普渡亡靈的由來,是由三個不同宗教信仰的典故結合而成。

中元普渡的緣由

中元,起源於「道教」的中元節慶。道教中的「三元」分上元、中元、下元三個部分,而「中元」七月十五日,為地官生日。地官會在中元節那天,按亡靈在地獄中的表現,進行赦罪減刑。

至於會變成「普渡」的原因,乃因佛陀門徒目連,在一次使用神通時看見母親在受苦,想要向母親餵食,但因母親受業力所困,食物一進口就化為火焰無法下嚥。目蓮求助佛陀後,得知可於七月十五日舉辦「盂蘭盆會」,集百味五果裝在「盂蘭盆」中供養出家僧侶,這樣的功德即可救亡母脫離餓鬼道。於是七月十五日成了佛教藉行善事積功德,超渡過世父母,表達孝道的節日。而「中元普渡」即是將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目蓮救母結合起來稱之。

除此之外,台灣民間宗教又增加了「祭拜孤魂」的部分,於中元祭典時一同進行。孤魂區分兩類:一種是壽終正寢自然死亡,但卻沒有親人為他舉行任何宗教儀式的「幽魂」;另一種是因溺水、自殺、被殺、意外等非自然死亡,且沒有任何宗教儀式處理的「厲鬼」。民間認為他們煞氣重,是疾病災禍苦難的來源。由於這些幽魂沒人祭拜,加上閻羅王每年會於農歷七月一日「開鬼門」時,讓陰間較無罪刑的亡魂,也可以一起與無主鬼魂到陽間討食,所以造就百姓發起憐憫與慈悲的祭祀,準備豐富的食物與誦唸經文來祭拜這些鬼魂,並友善稱他們為「好兄弟」,祈望幫助這些亡靈可以早日放下解脫。這種祭拜鬼魂的活動在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達到最高潮,一直到七月廿九日「關鬼門」為止。自此之後,農曆七月又被稱「鬼月」。而佛教為了除去大家對不理解普渡本質所產生的懼怕,於是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將農曆七月定為孝親月。

再來,以基督教的角度來說,其實農曆七月是耶穌所賜的平安月。普渡眾生,本於耶穌救贖計畫。與佛教普渡雷同的是,聖經所言:上帝要拯救世上所有人。保羅說:「我沒讓你知道福音是我虧欠你的」,有別於中國輪迴「相欠債」的不同,這些都是出自於上帝的愛。但若你為非作歹就會下地獄,因為個人該為自己負責,死後接受審判,所以不會有所謂透過唸經普渡,就將地獄受苦的亡靈普渡到西方去的觀念。當下認罪悔改來到上帝面前,得福音即可得赦免,所以需做好人的本分,時時反省認罪才是。

其實,普渡眾生本是宇宙間的獨一真神、萬物的主宰者、人類生命的源頭、我們在天上的阿爸父,對我們人類的計劃,人類眾生只要悔改認罪均可普渡得救。佛道教在七月十五日為親人普渡的心情,頗有聖經保羅為骨肉之親靈魂得救大有憂愁的心境。只可惜,它的焦點是放在過世親人的超渡,而非在生前關心骨肉之親靈魂的得救。活著的人在痛苦罪惡中,才是要大力普渡的對象。

七月中元普渡可謂是台灣人的創發,人們以最誠摯的心意,表達對孤魂野鬼的敬畏。至於對鬼魂既恐懼害怕又憐憫,即使在心態上有所牴觸,但這正展現出台灣人善良美好的一面。最後,檢視自己祭祀的動機,不以自身利益為交換,並給予正面祝福,那麼參與這些民俗節慶時,敬拜的能量才能反饋自己內在的平安。

延伸閱讀:【生活360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