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環境荷爾蒙,打造健康生活
2018/09/14 10:19
記者|鄭聖玲 圖|鄭聖玲地區:台灣高雄

人體是一個非常龐大、複雜、卻又精密的運作系統。其中,內分泌系統所含的內分泌腺,由一群特殊細胞組成,分泌的物質稱為「激素」(hormone),又稱做「荷爾蒙」,會隨著血液流動至身體各處,對人類的繁殖、生長發育及各種生理功能,甚至適應內外環境、溫度等,都能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而不同荷爾蒙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網絡來維持身體機能的平衡和穩定。一旦荷爾蒙分泌失調,將會出現各種生理或心理的疾病。
但是近幾十年,由於工業科技的發達,具有類似生物體內荷爾蒙作用的化學物質,透過環境接觸或食物鏈進入生物體或人體內,這些外來的「假」荷爾蒙,可以模擬體內之天然荷爾蒙,破壞干擾原有內分泌系統的平衡及調節機能,進而影響人體內之生理,危害健康。這些「假荷爾蒙」又稱為「環境荷爾蒙」或「內分泌干擾物」,影響著環境和人們日常生活及健康。
根據環保署資料指出,目前已知的環境荷爾蒙約70種,其中40餘種為農藥,例如除草劑、殺蟲劑類的有機氯DDT與阿特靈、殺菌劑等,其他還包括有機氯化物,如「世紀之毒」戴奧辛(TCDD)、多氯聯苯(PCB),清潔劑原料壬基酚(界面活性劑),塑膠原料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雙酚A等,這些都是常見的環境荷爾蒙。由此可見,我們日常生活中,除了農藥之外,更包括了清潔劑原料、保養品化妝品、塑膠製品,甚至醫療器材,都隱藏著環境荷爾蒙的成分。所以食物、飲水、空氣、家庭建材、個人用品,都是隨處可見的來源。
1979年發生在中台灣的米糠油事件就是多氯聯苯的中毒汙染事件。持續多年長期追蹤後發現,患者體內毒物濃度,仍比正常未受暴露者高出50-180倍之多且患者罹患肝病、甲狀腺腫大、紅斑性狼瘡等疾病的比率比一般人高。更可怕的是當時有些女性患者產下所謂的黑寶寶,研究顯示第二代易有智力發展或生長發育遲緩的問題,牙齒發育異常、罹患中耳炎、行為異常的比率也較高。此一事件的傷害既大且深,事隔多年仍難以復元。
2011 年,食品藥物管理署楊技正檢測益生菌時發現塑化劑成分,揭開食品加工黑幕。部分廠商在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使用塑化劑作為替代品,增加產品中的口感,並降低成本,影響範圍擴及飲料、糕點、麵包、藥品等等,引發一場嚴重的塑化劑風暴。塑化劑添加於材料中可增加其柔軟性,生活中處處可見,例如:塑膠、保鮮膜、水泥、混凝土、石膏,甚至是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塑化劑雖然代謝較快,不像多氯聯苯會長期蓄積在體內,但動物實驗和人類流行病學的研究,均顯示可能危害內分泌生殖系統的發育。
大體而言,環境荷爾蒙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可能引發甲狀腺癌,也會影響男、女性的生育能力,增加男性攝護腺癌、女性乳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機率。
值得關注的是環境荷爾蒙對胎兒及新生兒的影響最大,尤其在胎兒發育階段,除了會影響生殖系統發育及性別表現外,也可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發展,造成日後孩童學習能力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問題,甚至影響男童的雄性特徵不明顯,或男性表現減少。
在生活周遭我們應如何自保,降低環境荷爾蒙造成的傷害?
在飲食方面,由於環境荷爾蒙物質容易蓄積於內臟及脂肪中,應少吃內臟類及動物油脂類食物。同時採取「分散風險」原則,也就是均衡多元,平時須攝取各種類食物,避免原料太過單一。並減少加工食品如醃漬或含防腐劑、甘味劑、增色劑等的攝取。海鮮是環境荷爾蒙的重要來源,食物鏈愈上層的大魚,體內毒性多,反之,食物鏈下層的魚,體積小,毒物累積較少。
日常用品應優先購買對環境衝擊較少的環保標章產品,且塑膠容器需定期更換,避免化學物質清洗刮痕,導致塑化劑釋出。平時少用殺蟲劑及化學清潔劑用品,若有需要,建議以天然清潔劑較佳。住家環境的家具、裝潢建材、油漆塗料、地毯等,也都要注意成分,避免鉛、汞、甲醛等化學物質傷害,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
唯有遠離環境荷爾蒙,才能真正擁有安全無虞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