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同居”吧!
2019/10/22 00:29
記者|吳秋陵 圖|李偉文地區:李偉文粉絲頁
一般人對於“同居”這個詞,有什麼樣的感覺呢?奇怪、講不出口、多少都有異樣的眼光,但又帶點羨慕吧!最近這卻是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一句話!無論是在德國、美國、亞洲,都吹起了一股強烈的同居旋風。
在德國子女結婚後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同居" 乃是現今德國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種養老模式——"搭伴養老"。德國人60 歲後就可以進療養院養老,但很多老人十分厭倦療養院裡的單調生活,於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願組合在一起,過起了"同居" 的老年生活。
在德國,除了老人與老人之間"同居" 外,一些心態年輕的老人還喜歡與年輕人一起"同居"。德國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貴得嚇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難"。於是,一些老人甘願把自己的房子低價或免費提供給年輕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輕人必須承擔部分照顧老人的義務,比如,陪老人聊一會兒天、打掃花園、外出採購等等。
如今,"讓我們同居吧" 已經成了德國老人最熱衷的行為。老人之間或老人與年輕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關心,即使老人身體出現狀況也能及時被發現並得到救護,所以這裡老人的平均壽命變得越來越長,讓德國已成為目前歐洲最"老" 的國家。
抱團養老是一個沒怎麼聽說過,但在國外卻很很流行的方式。美國德州四對夫婦 「抱團養老」 的故事,啟迪著全球的老人—— 愛人在身邊,朋友在隔壁,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來自美國的這四對夫妻,是認識超過20 年以上的好朋友。孩子們長大後,他們買了一塊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過起了同居的生活。考慮到個人空間的重要性,決定打造成四處相連的獨立房間。... 每座小屋花費4 萬美元,結構簡易,容易建造,空間使用率很高,整個建築相當低碳環保,有雨水收集器,還有太陽能板供電。
小屋的內部精心設計,結構和工藝將美學發揮到極致,主人們可以安心地在這裡工作或者是看書。而牆壁則主要以原木為主,設計師還特意保留了木頭的紋路,一片溫馨自然的氣息,森林的味道讓人特別安心,有種回歸最初的感覺。
台灣,創辦荒野保護協會,推動生態保護與環境教育的另類牙醫師李偉文,覺得「朋友」才是老年生活豐富的重要泉源,在準備退休的現在進行式中,他成立了「夏瓣生聚樂部」,取其諧音「下半生」,就是以存老友的概念,號召好友一起玩樂踏青,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悅,儲存可以一起老去的朋友們。過程中一群知交老友們共12戶,決定共同集資,在台南市選了一塊地,預定自建一棟老人公寓,取名為「蝸居」,決定一起實踐老年的理想生活!選定台南,則是考慮老年後身體機能定大不如前,體驗過台南美食、巷弄文化與藝術人文氣氛驚艷不已,且交通、醫療資源都方便,最重要的是,整棟公寓,住的都是自己的朋友!
負責「蝸居」設計的建築師李兩成認為,考量老年住宅時,不應只想到無障礙空間等,重點是人與人的關係。公設比大於30%,一樓是一座開放的公共空間。希望打造出「時尚的人民公社」,有共同的書房、食堂、還有曬衣場,能夠每天一起做飯、吃飯、洗衣等,增加人與人交流接觸機會。一樓的公共空間,未來也希望做為活動平台。
除了要與朋友老了一起住外,這群朋友也計畫死亡後,還要一起葬!由於這些朋友大多愛好自然,曾經一起踏過許多森林溪谷,未來希望選擇樹葬,將骨灰回歸於自然中。他與好朋友們,打算把葬禮的錢省下來,一起合買一塊自然棲地,只要把地買下來,當地就不會開發,能保留住美麗的大自然。
若說老年生活的滿意度是人生最後一場期末考。你們選擇怎麼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