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不安心的基因改造食物
2019/12/14 01:45
記者|莊睿庭 圖|網路拍攝地區:台灣高雄

近兩年,常可見到街頭巷尾傳統早餐豆漿店,掛起「本店採用非基因改造黃豆」的大紅布條,相當顯眼醒目,一時之間蔚為風潮。可喜的是強調「非基改黃豆」,顯示消費意識抬頭,民眾開始注重提供身體營養的豆漿其來源及品質。但是值得憂慮的是這些店家真的使用非基因改造的黃豆嗎?還是只是魚目混珠,實際上根本還是基因改造的黃豆呢?
其實不只是豆漿,以黃豆為原料加工的食品,如豆腐、豆干、豆花,醬油及素食者經常食用的豆製品,甚至變身成食品成分或添加物,如肉鬆、泡麵、洋芋片中的黃豆粉、大豆沙拉油、大豆蛋白、大豆卵磷脂等,常在食品成分標示中見到的,幾乎全來自於進口基改黃豆。
基改玉米也佔日常食品的大宗,玉米澱粉、高果糖玉米糖漿、玉米糖膠更是出現在冰淇淋、糕餅粉、炊粉,甚至是嬰兒配方奶粉中,都可見其蹤跡。基因改造黃豆和玉米,幾乎鋪天蓋地席捲我們每天下肚的食物或加工食品中。
從1996年,以美國為首的基因改造食物正式上市以來,「基因改造」的議題和風波不斷。根據食藥署「食品衛生管理法」,基因改造生物的定義是:透過基因技術,而不是以自然增殖及或自然重組的方式產生的基因重組生物。科學家利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改變物種的基因序列,將某一生物中的基因,分離或抽取後,轉殖到另一生物中,而改變原本生物的狀性,稱之為基因改造。若食品中使用的主原料含有改造基因作物,及利用基因工程科技衍生的食物,都被歸類為基因改造食品。
另一種容易與基因改造技術混淆的是品種改良。這是由同科物種間的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或是傳統育種的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不能算是基因改造。
基改作物最讓人質疑的是其安全性。例如美國超過八成以上的黃豆是由美國著名種子公司生產,在該公司生產的基改黃豆中,含有一種細菌的基因,可以不受該公司生產的除草劑影響,也就是說,農民在使用除草劑時,可以輕易消滅田中所有動植物,唯獨黃豆不受影響。另外,為了使玉米不被除草劑殺害,種子公司又將土壤中細菌內的一種基因植入玉米內,使玉米產生能分解除草劑的酶,因此可以抵抗除草劑的殺害。除此之外,再將另一種細菌的基因植入玉米內,使玉米產生Bt Cry蛋白,這種蛋白會毒死玉米螟,解決了蟲害問題。但是這樣的玉米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細菌的基因,也許短期間還沒有出現對動物或人體的傷害報告,但長此以往,確實必須承受相當程度的風險,因此民間一波波的反基改聲浪未曾停歇。
目前台灣允許可進口之基改農產品包括黃豆、玉米、棉花、油菜與甜菜五種。以黃豆為例,市面上大家會接觸到的黃豆,95%以上都是基因改造黃豆,比例十分懸殊。而台灣進口的黃豆中,八成以上都用於製油、剩餘的黃豆粕則作為飼料使用,其他才用於製作豆腐、豆干、醬油等加工食品。其中,基改黃豆多來自美國與巴西;而非基改黃豆則多來自美國、加拿大及印度,台灣本國產量不到5%。近年農委會也積極推廣種植國產黃豆來活化農地,希望能增加黃豆的產量。
基因改造科技已20年,帶動了一場世紀農業的變革,標榜可以減少農藥使用,降低大面積栽培的困難度,提高作物產量,解決糧荒的問題。再搭配機械化噴藥設施,也可大幅降低人力及種植成本,但基改帶來的健康疑慮與環境影響卻引起更大的恐慌。
不少人憂心長期食用基改食品,或者間接以這些作物餵食的動物的肉製品,其中的細菌基因是否會累積在人體內,成為毒素?導致人的體力變差,或對細菌的抵抗力變弱?基改食品經由DNA重組技術會改變甚至創造出新的蛋白質,是否會有引發過敏的可能?目前社會上過敏患者日益增加,是否也跟食用基改食物相關?基改作物種植期間大量施用除草劑,甚至演化出抗藥性,造成超級害蟲、超級雜草,也導致土壤及水源嚴重污染,危害生態環境甚劇。
如何將基改食物的衝擊和影響降到最低,考驗著政府的能力和民眾的智慧。大家還是要睜大眼睛,選擇標示清楚的安全食物,為家人食品把關,才能真正吃得安心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