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有問題!你每天的營養裡有加農藥?
2019/12/14 01:51
記者|莊睿庭 圖|網路拍攝地區:台灣高雄

「民以食為天」,我們藉由每天所吃的食物,吸收各種營養素,轉化成一天活力的來源,也是維持生命動力的關鍵。但是,如果原本應該有的營養,被毒物取代,可想而知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生命的危害,是難以估計衡量的。
食安問題屢見不鮮
近幾年,食安風暴頻傳,從七0年代駭人聽聞的多氯聯苯中毒事件之後,大家開始重視食品安全,到今天將近三、四十年間,細數重大食安事件,柴米油鹽醬醋茶無一倖免。不管是水裡游的,地上爬的,四隻腳、兩隻腳,每一次事件爆發,無不讓人心驚膽戰,在一片撻伐、究責後,沒多久,又再重複上演相同戲碼。讓原本是補充身體各種養分,維持器官正常運作的食物,變成是殘害身體健康的罪魁禍首。讓人不禁要問:我們每天下肚的食物,到底是營養還是毒呢?
農藥殘留檢測問題多
年初,衛福部食藥署公告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包括木瓜,鳳梨,芒果等8項常吃的水果,訂立農藥「普拔克」殘留容許值,引起輿論質疑聲浪。雖然毒物科醫師表示,普拔克的毒性低,目前也沒有研究顯示會致癌,民眾不用過度擔心。但是農藥的使用安全,再度引發關注,每天必吃的蔬果上農藥殘留多寡,始終讓人充滿疑慮。
據統計,政府每年針對各大賣場或市場蔬果進行農藥殘留檢測,不合格的比率偏高。即使是進口蔬果,不合格件數比率也逐年攀升,違規項目多為農藥殘留超標。台灣農藥用量是亞洲第一,單位土地面積農藥用量是日本的2倍,韓國3倍,美國的5倍。和世界各國相較,會發現我國的除草劑使用單位面積用量,遠高於許多國家,名列前茅。這些數據顯示,我們無法忽視農藥使用和食物農藥殘留的嚴重性了。
農藥的成分與傷害
目前在台灣核准使用的農藥約三、四百種,主要作用是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殺蟲、殺菌、除蟎、滅鼠、除草、除螺、除藻,或促進植物生長、開花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農藥依照毒性和有效成分,大約分為生物性農藥和傳統化學農藥兩大類。在台灣大部分以使用傳統化學農藥為主,國內登記農藥中有機磷劑農藥種類仍屬最大宗。英國倫敦大學和公開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nd the Open University)的研究者證實,使用有機磷農藥的農民長期低劑量接觸該農藥會造成慢性腦損傷。腎臟科名醫江守山表示,有機磷是一種神經毒,作用在中樞神經,傷害的就是神經系統,容易造成永久性的影響。
農民錯誤的觀念
許多施用化學農藥及肥料的栽培方法(又稱慣行農法)的農民,幾乎不可避免走上農藥越用越多的不歸路。農民把農藥當預防,作物一栽種,先噴藥再說,「有噴有保佑」。所以在作物還沒生病前,農民已經開始大量用藥。另外,賣出農藥的農藥行既有商業競爭壓力,也有被上游廠商要求囤貨的壓力,甚至有部分國外農藥商會要求經銷商保障貨量,這些壓力自然也會轉嫁到零售的農藥行,因此積極促銷農藥,成了農藥濫用的推手。甚至有農藥行推出「買農藥送電視機」的手法推波助瀾,削價促銷。
更令人擔心的是,不少農民朋友在防治農作物病蟲草害過程中,害蟲產生抗藥性,為了方便、節省人工和提高藥效,經常會將幾種農藥混在一起施用,這種特調混合農藥,其中農藥數量可能多達十幾種。檢驗時採農藥逐項界定,單一藥種未超標,低於標準值,其實若將各種農藥累積的毒素加起來,危害更大。無奈對這種混合農藥,因為農藥種類幾百種,搭配的組合更是難以計數,所以無法訂出檢驗標準,這是農藥殘留檢測最大盲點和漏洞所在。
江守山醫師指出,農藥混用會在體內產生農藥雞尾酒效應,有些農藥殘留長期攝入,在人體內有高累積性,會影響內分泌,干擾神經系統,甚至會有致癌的風險,也易造成小孩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或對智能發展產生影響。
吃進營養向毒物說NO
一般民眾究竟該如何因應這個議題,同時在農藥使用氾濫,政府又無法確實把關的情況下自保?
建議大家:1.盡量購買有生產履歷,來源標示清楚的蔬果。2.不必過度要求蔬果的美觀和完整,以免是農藥使用過量的產物。但是有蟲咬痕跡的蔬果,也要注意蟲卵殘留的問題,徹底清洗才安心。3.徹底清洗蔬果,清洗時可先浸泡,再換清水沖洗2~3次。尤其是蔬果根部或葉片及皺摺處,是農藥容易堆積殘留的地方。4.減少外食的機會,以免將未徹底清洗而仍殘留農藥的食物吃下肚。5.在無法確認食物生產來源或清洗是否確實的情況下,避免食用生菜沙拉。